《宁夏党校通讯》  
上一期    下一期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要正确把握﹃四对关系﹄

   期次:第7期   作者:杨立宾   查看:305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并明确了每对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及处理和解决矛盾要达到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点把握“四对关系”的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的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指导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四对关系”的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工作是无产阶级政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民族工作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曾在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方面,关注和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党人如何认识阶级社会中民族关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体现为阶级统治和压迫的问题,进而提出“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的各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观点,认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灭,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还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自主、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这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展党的民族工作,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基本理论指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实际国情,摆脱了“五族共和”的浅见,主张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探索民族区域自治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建立了团结社会各进步力量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各族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华民族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和解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族劳动人民翻身做主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我国民族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人民五亿不团圆”进入到“万方乐奏有于阗”的各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新纪元。这个时期,围绕着维护民族平等,开展消除民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毛泽东同志在 《论十大关系》 一文中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作为当时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主要关系之一,指出“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纠正了极“左”思潮将民族问题的实质定为阶级问题的错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命题,指出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此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得以逐步丰富,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中央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重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工作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将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四对关系”的重要论断。他在强调做好 56 个民族的团结,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的同时,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把 56 个民族层面的团结问题提升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各民族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以及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既要重视物质的力量,也要重视精神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科学系统阐明了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处理好民族关系,破除了当前许多思想的迷雾和认识的误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只有把握好这“四对关系”,才能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确把握“四对关系”,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我们一定要对标对表党中央关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正确把握“四对关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各民族间的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民族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性不断地增进,差异性不断地减弱,但差异性也不会很快消失,共同性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民族发展的方向和性质,而差异性处于从属地位,其存在以不削弱、不危害共同性为前提。所以,我们要进一步通过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增进和扩大共同性的同时,尊重和包容各民族的差异性。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就是引导各民族人民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即便是考虑、追逐本民族利益时,都要以中华民族利益的保障和实现为前提,自觉地将本民族意识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少数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就是要认识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已经消失的民族和今天仍然存在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集成,既不能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也不能把少数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之外,并且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中华文化因其开放包容而根深干壮,各民族文化因其交流互鉴而枝繁叶茂。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就是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具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具有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既要解决好各民族的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各民族精神方面的问题,才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作者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 〈宁夏行政学院〉 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769次访问,全刊已有1414445次访问